近几年来,各个城市为了发掘身的旅游资源,屡出奇谋,但凡有些文化历史底蕴的,纷纷“抖”了出来。像六朝古都“南京”、十三朝古都“西安”已经宣传得妇孺皆知,还有的像成都杜甫的草堂,大同北魏的龙门石窟,都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。不过也有例外,在河北有这么一个城市,明明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文化,被誉为“五朝古都”,但是知名度却很低。这个城市自己似乎也不喜欢“炒作”,对于它来说,相比“五朝古都”这样的名号,更多的人知道这座城市是因为它每年冬天“强大”的雾霾。数据显示,邢台的雾霾的确很严重没错,它就是河北省南部的邢台市,被历史上称之为“五朝古都(商、许、赵、常山、后赵),十朝雄郡”。更有甚者,直接称呼它为“华北第一城。”那么既然邢台有着如此多的美誉,那为什么在当下“略显寂寥”。(一)辉煌的过去在中国的古代,尤其是生产力极度不发达的远古时期,如果想创造文明,似乎只有一个必要条件,那就是适不适合发展农业。所以看看中国最早的几个文明,河南的龙山文明,四川的三星堆文明,都是在多平原、多河流的地方建立的。但是我们中国这么大,并不是很缺平原and河流,那为啥邢台可以脱颖而出,可以成为华北第一城呢。咱们先别说它是怎么没落的,先瞅瞅邢台是如何崛起的!河北邢台之所以可以成为“五朝古都”,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邢台在地理位置上适合发展农业,不仅邢台多平原,而且处于黄河古道。我们知道黄河流域诞生了中华文明,邢台挨着黄河,无疑占了地利。从分布看,大多都处于平原地区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,有了粮食,人才会都往这里聚集,人口多了,这个地方的影响力也就大了。还是那句话,像邢台这样的城市,当时的中国并不缺。往近了说,邢台的老邻居邯郸同样属于历史古城。往远了说,“发现甲骨文”的河南安阳,在当年同样也和邢台一样,成为热衷于迁都的商王选择名单上的一个。商朝为了防止自然灾难,频繁迁都,邢台就是其中首都之一所以说,光有适合文明发展的地理环境是远远不够的,除非这个城市有着碾压其他竞争城市好几条街的实力,邢台显然并不能完虐前文提到的几个城市。所以在商代,邢台虽然一度成为王都,但是离繁荣,还差得远呢。在战争频繁的古代,城市的军事地位同样重要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,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兴衰。邢台在商代没有的军事地位,在西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。因为当时北方胡人(犬戎)兴起,而邢台(当时被封为邢国)正是抵抗犬戎的前哨站。这样的地理位置,南部的邯郸没有,河南的安阳更没有。当时的邢国就在狄戎的南边,石家庄属于狄戎的势力由于身上有着保卫“边疆”的担子,邢侯当时也是朝中的大红人,甚至还跟着周穆王旅过游。邢台在古代适合发展经济,让它成为了华北文明的发源地之一。抵抗胡人的入侵,又使邢台蒙住了“军事重镇”的影子。不过相比邢台的抗“胡”城市,邯郸的军事地位从后世来看更大,毕竟处于“晋豫鲁冀”的四省要冲,所以到了春秋战国争霸中原,邯郸比邢台更有利。那么邢台要崛起,一定要和邯郸平起平做。那经济没有比邯郸强多少,如今军事地位不如人家,城市唯一能崛起的办法就是改革。比如现在日本东京的繁荣,一定程度上就是明治维新时期的产物。邢台的改革,让这个城市开始与邯郸平起平坐,这就是战国的赵武灵王改革。赵国一度在邢台定都,虽然后来又去了邯郸,但是邢台一直算是赵国的“陪都”。当年庞涓攻克邯郸,赵王二话不说,跑去邢台继续当诸侯。那为什么要在邢台搞胡服骑射呢,除了邢台在赵国地位仅次于邯郸外,更重要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邢台常年与胡人打交道。胡服骑射就是要向胡人学习,可以说邢台有着良好的“学习气氛”。邯郸不行,毕竟邯郸常年作为首都,国内的贵族都在那里,保守势力太强,不好深化改革。胡服骑射对后世军事的发展,也有着深远影响作为赵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国君,在邢台改革,一瞬间邢台的地位开始上涨。甚至在秦末“复国运动”中,赵国贵族就在邢台建都定国。虽然这只是个草头班子,不过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。现在有个名词叫“品牌效应”,古人同样明白这个道理。尤其是地方政权,如果国号取了前朝的名,首都肯定也想定在前朝的城市,不为别的,就是为了借用前朝的品牌,凝聚人心,真正做到“用前朝的蜜甜本朝的民”。如果说西安的品牌效应是“秦汉”;洛阳的品牌效应是“魏晋”,那么邢台的品牌就是“赵”。这里不仅有赵武灵王改革,还有当年豫让刺杀赵襄子的豫让桥,项羽救赵国(起义军)的巨鹿县……有了这样的品牌效应,邢台开始与邯郸一起,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“大城市”。忠义侠客豫让为了报答卫君的恩情,刺杀赵襄子那为什么建国为“赵”的国家不选择邯郸呢,俗话说“燕赵自古慷慨悲歌之义士”,也就是说赵文化的根是慷概悲凉的。但是邯郸因为其便捷的交通,在秦汉时代就是国内数一数二的大都市,是商人的聚集地。再加上魏晋时代邯郸改名邺城,成了十六国时代前燕,冉魏,及其南北朝北齐的国都,当年赵国的印记淡然无存。当年曹操准备“锁二乔”的铜雀台考验一个品牌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时间。尽管到了十六国时代,但是邢台的品牌效应依然没有减退。后赵的皇帝石勒入主河北后,本来自己是胡人,为了表达正统,称赵王。同时毫不犹豫的在邢台定都。(二)寂寥的余晖邢台被誉为“五朝古都”,时间跨度从商朝到东晋十六国,但之后再也没有听说过政权在邢台定都的史料。邢台之所以曾经有过一时辉煌,与大时代下的背景也息息相关。也就是中国古代,魏晋南北朝之前的经济政治中心,一直是属于北方的。而河北,虽然没有出现过秦都咸阳、汉都长安、魏晋都洛阳这样的,大一统王朝的首都,但是河北的世家大族却从东汉开始,一定程度上可以左右政局。比如东汉末年被称为“四世三公”的河北袁氏,南北朝时期帮助北齐神武帝高欢入主河北的渤海高氏、还有人才辈出的赵郡李氏,这些世家都是当时统治者都礼让三分的主,所以河北在秦汉魏晋以来的地位,无疑是很高的。袁绍之所以成为反董盟主,很大的靠山就是他背后的河北袁家可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(河北)战乱频繁,邢台自然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。可是南方的经济却在东吴、东晋、宋齐梁陈的开发下,逐渐也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。本来南方的土地就适合农业,之前一直不景气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,如今大量因为战乱而搬来的北方人,无疑成了南方崛起的第一劳动力。马克思说过,“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”。在统治者的心里,南方的崛起,多少让北方开始有点失宠。虽然中国古代,政治中心一直处于北方,但是统治者从隋朝开始,对南方的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achildren.com/hbyx/5873.html